第614章 献给世界的答案(1/3)
“特等奖”三字落地,如巨石投入深潭。
短暂的、难以置信的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炸响,经久不息。
这个代表国家科技最高成就的奖项,至此就这样迎来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陆时羡在巨大的徽章下站定,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证书和象征至高荣誉的奖章。
闪光灯瞬间连成一片汹涌的白昼之海,几乎将他淹没。
他挺直背,微微与来宾颔首致意,年轻的面貌与这肃穆殿堂形成奇异的反差。
白发院士们纷纷起身,目光复杂地投向那个正走向主席台中央的年轻人为他鼓起掌来,惊讶、审视、赞叹、探究……种种情绪交织。
一位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勋章的老科学家,微微倾身向前,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极大,嘴唇无声地翕动了一下,仿佛在确认自己是否眼花。
那位老农学家终于靠回椅背,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嘴角却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苦笑。他身旁另一位同僚凑近,声音压得极低,满是感慨:“老周,看见没?后生可畏啊!我们搞了一辈子育种防病,他二十九岁……就捅破了天。”
老周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台上那年轻得过分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陆时羡的目光扫过台下,沈明秋正用手帕擦眼镜,黄奇的领带歪了却浑然不觉,曾福年和其余的几位院士都感慨地用两只手轻轻的拍着。
在他背后,大屏幕播放着颁奖词:"该团队在‘植物细胞抗病毒免疫互作机制理论’领域作出了突破性贡献,成功构建了可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抗病毒策略模型,为我国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领域带来革命性前景。”
“并且原创性地揭示了温度波动诱导蛋白质构象重排的分子机制,构建了‘环境-基因-表型’三位一体的抗病毒理论体系。基于该理论研发的‘繁缕1号’水稻,使我国病毒病防控技术跨越二十年,累计增产粮食超500亿公斤,并且该成果已转化应用到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帮助那里的人们抵御虫害和饥饿......"
陆时羡深吸一口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