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大赦天下(2/4)
一个老吏用木尺量着布帛,每匹都裁成一丈二,码得整整齐齐,他的指甲缝里嵌着谷糠,是刚才搬粟米时蹭上的。 “八十岁以上的到这边登记。”
小吏的嗓子喊得发哑,手里的毛笔蘸了点清水,在砚台上转了转。
排队的老汉们大多拄着拐杖,有的被儿孙搀扶着,棉衣的领口磨得发亮。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后生扶着祖母过来,老太太的头发全白了,用根红绳系着,手里攥着张户籍文书,纸边都磨卷了。 “张阿婆,八十三了?”
小吏核对着文书,笔尖在簿子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
老婆婆点点头,声音细得像蚊子哼:
“托圣人的福,还能走得动。”
旁边的后生忙补充:
“家母去年还能纺线呢,就是眼睛花了。”
小吏笑着应:
“领了布帛,让您孙媳妇给您做件新棉袄。”
粟米装在陶罐里,每个老人一罐,沉甸甸的压手。
李老汉接过罐子时,手指触到陶土的粗粝,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太宗皇帝征高句丽那年,他也是在这街上领过救济粮,只是那时的罐子要小些。
“多了半罐呢。”
他跟旁边的王老汉嘀咕,王老汉的牙掉得只剩两颗,咧着嘴笑:
“新皇后册立,圣人高兴呢。”
布帛是粗麻布,浆洗得发硬,却比家里织的细密。
赵阿婆把布帛搭在胳膊上,布角扫过手腕,痒得她直笑。
她的重孙子才三岁,正抓着布帛的边角往嘴里塞,后生忙拉开:
“这是给太婆做衣裳的,不能吃。”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进了晒着的谷堆里。
城门口的告示牌前围满了人,一个识字的秀才正高声念着诏书:
“…… 鳏寡孤独皆有赡养,残障者由官府供给衣食……”
人群里发出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