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钦差(上)(2/5)
/p>
其次,虽然必须要先打上一仗,但这一仗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其中的分寸拿捏才是对主事人最大的考验。目前来看,大致的原则是:即要打赢,最好还是大胜;但又不能打得太狠了,引发对方的抵死反抗。毕竟他们并不是什么不死不休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同胞。不过,这样的仗究竟要怎么打呢?在这里纸上谈兵显然是没有用的,只能是去到西南以后,再根据当时当地的状况随机应变了。
再来,理论上这些乱民并非铁打一块的,他们如今虽然聚集到了一起,背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肯定不包括什么共同的理想之类的这种高大上的原因的。因此若是好好的找找他们参与反叛的原因,那还是有机会可以尽可能的去分化他们的。或许之于利、或动之于情、或挑拨离间、或慑之于威等等。当然,这些事情,也同样需要等人亲自去到了西南之后,才有办法具体的去操作的。
最后,叛乱之势,其实纯靠一口气撑着,一旦被打击,其实很容易泄气的。为了维持住士气,凝聚人心,他们会使用许多方法,但说到底,其底层逻辑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将现实矛盾转化为集体行动力,通过宗教、利益、仇恨等等,构建起行为的合法性、正义性,同时依赖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及组织能力等维系住队伍的凝聚力。具体到此次之事,说白了他们所利用的最大的现实矛盾,便是:两年的旱情,导致了饥民遍地,在生与死之间,灾民们“被逼无奈”才选择了加入叛军。要解决问题,便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便有很大的希望解决问题了。
“虽然形势严峻、复杂、不可测性及偶然性多,但归根到底,只要我们能始终不渝地紧紧的抓住主要矛盾,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个矛盾,叛乱一定是可以平定的。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明白,想要活下去,摆在面前的其实是有更好的选择的,而跟着叛军一条道走到黑,那绝对只有死路一条的。人都是有求生欲的,只要不把他们逼得太狠,逼上绝路,并想办法努力的去解除反叛的根源和矛盾,给他们一个能够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事情一定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陈庆之静静地听完后,忍不住拍了拍张恪的肩膀:“哈哈哈,不错不错。敬之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