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B轮,估值120亿!森哥,兄弟可没给你丢脸!(2/4)
低了40%。”王超没有急着回答,先是理清思绪,才慢条斯理地回道。“你觉得要想成功打造一款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点是什么?”陈延森继续问道。“政策。”王超言简意赅地答道。他顿了顿又说:“在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若没有补贴、牌照优惠和产业扶持政策,我敢说,新能源汽车一年连5万辆都卖不掉。”“还有呢?”陈延森不置可否地说。“其次是电池技术突破,在深蓝电池出现前,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仅每公斤90到120瓦时,续航里程有限,国内汽车厂商推出的纯电汽车,大多续航只有80到300公里。不过深蓝电池上市后,虽然解决了性能问题,但其成本过高的短板依然存在,仍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来实现成本下降。”王超侃侃而谈道。“你对充电基础设施怎么看?‘换电为主、插充为辅’还是‘插充为主、换电为辅’?”陈延森又问。“从人性角度和用户习惯出发,插充一定优于换电模式。”王超语气笃定地回答道。听到这里,陈延森轻轻一笑。他没想到,王超在履历上的表现虽中规中矩,眼光却很值得称道。接下来,他又相继问了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冲压模具的精度控制,到焊接车间的自动化率标准;从涂装线的环保工艺要求,到总装环节的柔性化生产方案,再到电池热管理技术的难点、驱动电机的能效比优化,及电控系统的响应延迟问题,几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全链条核心环节。王超一一作答,不仅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行业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案,还结合自身经验指出了现有模式的改进空间。比如他提到焊接环节可引入激光焊接技术提升接缝强度,三电系统需通过一体化设计降低能量损耗等。这些见解虽谈不上有多高明,却处处透着对产业细节的深耕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陈延森眼中的赞许之色,渐渐浓了起来。两人足足聊了一个半小时。让王超惊讶的是,陈延森对生产细节、工厂运作、技术方案也很了解。但他也没多想,毕竟对方都准备进军新能源造车行业了,又岂能不在这上面下功夫?别说核心技术框架,怕是连供应链里的细枝末节都摸得门清。换作是自己要下场造车,怕是也得把上下游的环节翻来覆去研究透,不然怎么敢轻易出手。想到这里,他对橙子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