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子义的目的,公瑾的觉悟(2/4)
此,盖因识见有所舛误也!
于是周瑜和众将一抱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诸公,太史慈或因孔融之殁,或对吴侯衔恨于心,欲挟持孙绍另立江东之主。他信念伯符旧恩,我等何不念之?然吾等皆明,此般做法,于江东百害而无一利。吾等必当尽力止之。”
其实,周瑜也有一层担忧!
今之江东,吴侯遭逢变故,其威德骤损,人心几呈分崩之势。
众将受鲁子敬规谏,皆怀体谅之心,愿襄助吴侯重振。
然人心难测,安能保无他念者?
就算眼前诸将,亦恐有人私意赞同太史慈之举。
坦率而言,除了太史慈,周瑜是最该对孙权有怨气之人。
他也的确心有怨气。
但此时此刻,他必须得以大局为重。
他相信,若得伯符在世,也不想江东一分为二!
故而,周瑜当率先表明立场,以示决然不赞同太史慈今日之举。
众将纵有为周瑜鸣不平之人,见周瑜今日此言,亦皆颔首称是。
然后,周瑜开始安排:“程老将军,烦劳你速至柴桑,禀明吴侯,速派兵至吴县,既要据险要而守,亦要暗中将公子绍转移至他处!”
程普点点头,忽然反问:“那你做什么?”
周瑜一怔,他觉得程普的语气多少有些失礼。
但他并未放在心上。
毕竟是江东资历最深的老将军。
有点脾气和架子也是应该的。
“哦,我率一支兵马,沿途追袭子义大军。”
程普慨然道:“为何不让老夫去追太史子义?你去禀明主公?”
周瑜自是不担心程老将军对江东的忠诚。
只是,追击太史慈的难度太大。
不是说不好追。
而是追上了该怎么办?
直接打?
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