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29章 水鬼(1/5)

第129章 水鬼(1/5)

    且说,司马懿长安大军既动,那么汉军便不得不动。如若不然,司马懿大军一到新丰便迅速以优势兵力掀起决战,则距新丰六十余里的长安汉军,将无法及时给丞相提供支援。若此,丞相便要以绝对弱势的兵力面临腹背受敌之险。双方集十万之众列堂堂之阵针锋相对的战略大决战,往往半日时间便能决出胜负。所以长安方面的汉军要动,却又不能轻动。须得与司马懿的大军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既要紧咬不放,又不能追得太近,总而言之,不能给司马懿逐个击破的机会。这是最稳妥的做法。至于什么趁魏军行军,队伍拖得老长时击其后部;又或什么派出小股精锐夜缀其后,从中间把魏军队伍截断,使其大乱的对策。确有不少将校提出。也得到不少将校的赞同。但最后都被天子给否了。理由嘛,很简单。司马懿一步慢,步步慢,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如今举军尽出,弃长安而走,往新丰而去,俨然存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心。胜,则关中可慢慢蚕食收复。败,大概也能杀出一条血路,回潼关守住关东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既然司马懿被大汉逼得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么追求出奇制胜的就是他。出奇制胜大多时候是以弱敌强的不得已而为之,大汉既有优势,那么以稳求胜才是正理。如何以稳求胜?无它,与丞相合兵一处,与司马懿以堂堂之阵决胜负之战。总而言之,既然优势在我,那么大决战的胜负,不必赌在一场有可能坏了大局的小战役上,一旦坏了大局,则悔之无及。天子这番分析与决策可谓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最终使得诸将尽皆信服。不信服又能如何?天子主动针对军事行动进行发言决策,也就意味着天子主动承担了因决策产生的一切有利不利后果。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轻松自然之事。但事实上,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关乎接下来这场大决战的走向,关乎数万大军的命运,关乎大汉的命运。在此时此刻发言决策,是需要一定魄力,且需要承担相应风险的。所以于天子而言,更好的办法是等赵云、邓芝诸将提出建议,之后再做定度。一旦战事不利,也能保证天子威望不堕,也就是所谓的甩锅了。而如今天子不等赵云、邓芝等主将建策,便主动道出自己的意见与决策,目的已是再明显不过。接下来这一场大决战,天子将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决策,通过一场大战役的军事胜利,彻底稳固自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