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远程投喂与第二次心理疏导(2/3)
心翟达“情绪是否正常”,这种问题是观察出来的,而不是问出来的,话题接着上次,说道:“我前两天问了一下我三舅,翟同学的外公还确实和我母亲认识,毛纺厂六十年代因为部队需要,做过精密仪表,他们做过一段时间工友。”翟达听得很认真,但还是遗憾的摇了摇头:“抱歉,我没办法求证。”沈睿宽慰道:“没事,这个话题你如果不感兴趣,我们可以聊点别的。”“不,其实我很感兴趣...”沈睿喝了一口阿萨姆,说道:“我的舅舅一听‘于立华’的名字,就非常激动,说那是东三省调来的技术能手,你知道那个年代工业基本都在东三省。”“当年是技术标兵,还自学考上了大学,我舅舅说厂里还办过庆祝,戴过大红花的,可惜后来似乎没去成。”说到这翟达和自己的记忆对接上了,补充道:“外公30岁才高考,不过很快就因为..那啥,去了大西北,好几年才回来。“对了,你外公是因什么去世的?”翟达道:“癌症,好几种。”沈睿若有所思,手指轻轻点着阿萨姆的瓶盖。西北,六十年代....其实许多外公的事,翟达也很模糊,他觉得自己不是例外,少有人能将祖父母一辈人的经历如数家珍,能知道大致的工作、人生轨迹就不错了。老一辈人的激情和岁月,对年轻人来说,只是生活中沉淀的残渣。有一些可能于晓丽讲过,但都隐藏在只言片语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灵魂来说,那已经是太久远的事情。不由的,翟达想到那辆二八大杠。它的横梁就像是初代主人的脊梁一样坚硬...指的是考上了大学,却被送去大西北七八年的事么?以翟达的外公为话题,第二次“心理疏导”开始了。其实翟达大致能猜到沈睿的思路,是想用外公的经历提醒自己:短期的挫折放在长期看,并非结果,而只是一个过程。就怕思想走极端,因为阅历少,错把过程当结果。沈睿没有问翟达当时晕倒到底是什么原因,两次聊天都没问,无论是学业压力还是表白失败都不重要,而是上升了一个高度去谈。当然,这位的聊天总是天南地北,没多久就跑偏了,甚至还说了不少自己在京北上学的事情。并直言对于一个“县城、乡村里的普通家庭孩子”来说,大城市带来的心理冲击是要过的第一关,哪怕是学习尖子。也提醒了翟达,高考之后无论结果如何,若是去大城市要沉住气。最后离开前,沈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