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16章 筹备建厂(1/4)

第116章 筹备建厂(1/4)

    陈光良来到愚园路西段的‘维他奶’工厂地皮上,听着手下郭德明、陆元台的工作汇报。郭德明作为会计师,如今也算地产专业人士,向陈光良汇报道:“老板,我和元台进行了设计和预算,这块5亩2分地(3500平米)在建两层厂房的情况下,预计建筑费是3万大洋,每层2300平米,两层一共是4600平米。”“这么贵?”陈光良有些意外,毕竟这只是工业厂房。陆元台随即解释道:“老板,论建筑面积计算,建筑费还是远低于新式里弄(幸福家园11000平米造价近18万);另外,你设计的是两层厂房,所采用的钢筋水泥都大大多于普通厂房,所以价格就贵了一些。这也是现在沪市的工厂,基本都是一层的原因。”陈光良也知道这些,不过他也算过一笔账,如果采用十亩地皮去建工厂,他相当于在地产高峰时套现地皮少了五亩,也就是四五万大洋。所以,哪怕是建筑费稍微贵一些,他也是宁愿采取双层工厂。目前沪市的建筑技术,不是没法修建双层、三层的工业厂房,而是大家都在考虑建筑成本,以及方便些的问题,当然主要也不是主流。“嗯,我尽快抽出资金,争取我们9月就动工。”“好的”陈光良很快不在意那一点建筑费,毕竟这个时代的‘实业’是非常赚钱的。他记得:在1926年,旅日侨商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斥资8万银元筹建大中华橡胶厂,1927年在徐家汇路1102号租地建厂(27亩),1928年投产,很快便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套鞋。从后世的记忆得知,这家工厂当年便获得20万银元的利润。而他的‘维他奶’工厂,他一开始预计的是5000每瓶,实际上是严重低估市场(前提是能打开上海及周边市场),就是几万瓶一天,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目前华夏的饮料市场,国产品牌非常的少,东三省倒是有个‘八王寺’汽水;而‘维他奶’则比汽水健康的多,所以若是真正坐起来,前景是无可限量的。宣传到位,甚至可能是‘国民品牌’,就好比牛奶之于欧美的重要性。‘维他奶’的建筑资金是分批投入的,前期可以考虑从长江地产的利润里‘支取’,等到后续再正式向银行进行贷款。这天长江出租新增两辆新出租车,全新的雪佛兰并通过重新刷漆,外观是蓝白色,非常的赏心悦目。而陈光良也戴上白手套,绝对体验一个班的‘开出租’,因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