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远洋探险(2/3)
船肩负重任,浩浩荡荡向大海深处驶去。洛阳皇宫内,萧夏正在听取杜如晦汇报直道完工的审核报告,杜如晦出任御史中丞,直道完工后,他率领一群御使去核查直道账目。“直道先后雇佣民夫十万人,支出一百二十万贯,粮食三十万石,动用各种畜力五十万头,死亡民夫二十五人,从目前审核结果看,基本上合格,账目规范,没有出现严重亏空情况。”消萧夏当然不会重蹈父亲覆辙,直道也不是重新修筑,而是在秦直道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填平沟壑,修复破损,这样工程量就小得多,完工后还要进行审核,这样能有效防止贪腐、草菅人命现象。萧夏点点头问道:“死亡民夫二十五人是怎么回事?”“回禀陛下,我们进行了调查,确定十一人是宿疾发作身亡,实际上就是年老体弱病亡,另外十四人都是各种事故身亡,十二人死于坠入山涧,另外两人是夯土时操作失当,被重木砸中身亡,所有二十五人都已经进行赔付。”“修复后的直道品质如何?”“品质很不错,微臣安排人进行试验,一队骑兵从长安出发,每隔百里换一次战马,三天内能抵达河套九原县。”“所以真正的难点,就在于沿途的驿站。”“对,沿途一共设置十八座驿站,每座驿站蓄马百匹,设驿丞一人,驿卒十人。”汇报结束,杜如晦告退了。萧夏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他发现里面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三天抵达九原只是为了送信,大规模行军显然做不到。几万大军出发,沿途哪里有几十万匹战马给你替换?军队还是要驻扎休息,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抵达九原。但实际上,送信这个功能对他们意义并不大,对秦朝意义很大,那是因为秦朝没有信鸽和信鹰,现在军方和官府普遍设置了信鸽站,利用信鸽中转,两天的情报就能从九原送到洛阳。当然,直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首先大大方便了军队和后勤物资运输,其次它在民用方面也会有很好的效应,能促进沿途的物资运输和商业发展。但这些都萧夏而言还远不够,他要的不仅仅是道路的效果,还其他更重要流程,标准化运输。标准化的马车,标准化的集装箱,标准化的车轮,非常方便更换,一旦把这种标准化推行起来,整个社会都会脱胎换骨。萧夏手下有足够多的能人,自己只要提出设想,让他们去执行。想到这,萧夏令道:“宣工部尚书何稠和匠作监令云定兴来见朕!”不多时,云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