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生态(6)(2/3)
的建制达到十万,牵扯到大虞军队的整体改革就能平稳推行了。不过想让羽林军达到这一建制,后续选进羽林郎的门槛,就不再受限于战死及致残将士子弟了,除了这两条外,还将增加一项,即在战场立有战功,达到一定层级的,即可让子弟参与羽林郎筛选招录。此事不能急,要徐徐推进。等到楚凌将此事做好,则为大虞构建的储备将校体系,即可呈良性循环运转起来,这会紧密跟随对外战略同步进行。军权是一切的保障。想要绝对掌控住军权,楚凌就必须打出组合拳,对外战争要进行,储备人才要构建,整顿军风军纪要严抓,军人荣誉要塑造……这一系列部署唯有交替推进,大虞军队才能以平稳向上的趋势,完成楚凌设想的新旧更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大虞军队的整体战力是不断增强的,而非是被削弱的。因为一场对外的胜利,就大肆提拔忠于皇权的少壮派,青年派,与此同时罢黜或排挤别的武勋武将,这种蠢事楚凌是不会做的。不可否认,在这次北伐之中,随军参战的少壮派,青年派确有表现不俗的一面,但没有孙斌、宗宁、李鹰、张恢、李敢等大批武勋武将坐镇各处,根据前线形势做出对应调整与攻势,那么这场北伐是不会如此完美的。大虞军中老一派的都退出历史舞台了,如今的中坚力量及领军派,是孙河、韩青、孙斌、张恢、李鹰、宗宁、昌盛、刘雍、梁牧、王昌、张泰……这帮中年武勋武将,他们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是大虞军队的宝贵财富,像楚凌培养与提拔的少壮派及青年派,仍有不少需要学习与融汇的,打仗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更要靠扎实的本领与经验才行!!“起驾——”随着李忠的声音再度响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便从大兴殿启程,踏上了去往宗庙的路程。坐在龙撵上的楚凌,目不斜视的看向前方,只是此刻的楚凌,内心深处想的不是眼前即将进行的告祖礼,而是针对于北疆及拓武山脉的驻防守备。北伐的仗打到这份上,或许此时此刻,甚至往后一段时间,前线还会有一些战绩,可基本的格局算是定下了。从北虏手里夺走拓武山脉最为核心的半数疆域,这已经是大虞能吃下去的极限了,再多一些的话,反倒是会引起很多麻烦与隐患。如何把夺过来的疆域,根据对应的赏赐及晋升,与北疆沿边诸镇众隘一起,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大虞的边陲防线,是楚凌必须要尽快明确的事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