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巅峰学霸> 第160章 师兄,不如这次搞次大的(2/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160章 师兄,不如这次搞次大的(2/10)

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对性能影响显著,但表现为非线性,参数优化复杂性……

那么作了映射之后,通过模态距离搭配现有数据,分析不同分子相互作用对凝胶性能的非线性影响。

参数问题可以定义为寻找模态空间中,模态密度最大的区域,这代表着最佳实验条件。

将材料的自修复行为映射为模态路径上的周期性分布,找到修复效率较低的热点区域……

理论上似乎可行?

有了这个想法,乔喻也顾不上去研究陈师兄发来的论文了。而是直接又点开了软件,开始进行实验室数学模型设计。

目前实验室最重要的三个参数状态,反应时间,分子相互作用量,材料响应强度,分别用α、β跟γ指代。

那么映射公式就是r=(αβ,γ)。

在其中增加一个权重因子,通过对实验室结果分析之后再给出具体值。

那么直接套用模态距离的定义:d_M(r_1,r_2)就可以直接表示为:

接下来就是评估非线性效应的累积贡献,这一块需要用模态卷积来操作,同样是先套公式,直接可得:

通过这个公式分析空间中的高密度区域,这样最终可得优化目标的目标函数为:

显然,优化公式中函数X就代表待优化的实验室参数。

当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公式。

花费了几个小时时间,把公式推了一遍之后,乔喻又仔细思考了一遍他的想法。

感觉在数学上没什么问题,但能不能指导刘师兄的课题他其实现在还不太确定。

毕竟这是一个构想,不过好在他手上还有些许多从实验室打包的数据。

唯一的问题是,这涉及很多复杂的计算。说起来不管是他还是陆教授都认为目前刘浩课题组的数据量不够。

但这里说的“不够”其实是在数学家看来,能体现出一定规律的数据量不够,而不是数据总量不够。实际上半年时间攒下的数据总量还是很多的。

现在乔喻处理问题的办法,用行话解释就是在高维模态空间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低维投影,减少对全数据的依赖。并试图从这些不成体系的数据中,寻找到潜在的规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