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易汉服(2/5)
处,不留活口,放任湿润肥沃的耕地长草,用来放牧。
后来,他们发现,汉人竟然根本没有赶走外来者的力量了。
于是,游牧各族决定各据一方,鸠占鹊巢,就地安营扎寨,形成本族的统治区域。
然后向南步步蚕食、攻城掠地,仿照汉人建立国家。
从那时起,游牧各族才改变屠光汉人的传统做法,留下当地人,打算奴役、统治他们。
鲜卑族领袖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思考本族与汉族如何相处的问题。
鲜卑贵族中的睿智者,经过与汉人打交道后深知:鲜卑族要想形成对中原长久统治,则必须将当地汉人鲜卑化,或者鲜卑族人自我汉化。
二者必选其一。
若任由鲜卑族与汉族华夷分明、阵营对立,汉人、鲜卑人的小规模摩擦,迟早会转变成猛烈对抗。
到那时,鲜卑人如果有能力镇压住局面,必定也得大肆屠戮汉人,损害国力。
而如果鲜卑人镇压不住,那就更糟,自身会被汉人屠杀大半、赶回草原。
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族统治才可能长久。
这是鲜卑皇室唯一出路。
然而,汉人的人口基数、文明底蕴,实在是超过鲜卑人太多太多。
加上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先进太多。
鲜卑人同化统治下的汉人,无异于开历史倒车,也不现实。
鲜卑皇族拓跋氏高层几乎都看清了:即便鲜卑人不情愿,为了国家权力延续,鲜卑族人汉化是最佳选择。
从明元帝拓跋嗣开始,朝廷就开始讨论、布局这个思路。
只是碍于当时鲜卑族人的整体心态还难以接受汉化,所以高层的决策,声势不能太猛,步子不能太大。
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皇族政权稳固了,国力也强盛了,推进汉化的条件也成熟了许多。
拓跋焘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无比信任的司徒崔浩,让后者大胆尝试。
崔浩在魏国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