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过江(2/8)
父皇担心留着他,将来会对你不利。这次国史之争,他露出了破绽,算是撞在枪口。父皇就以碑林史记为借口,把他办了吧。拿崔浩开刀,顺便警示道教信徒:咱们国家是世俗皇权国家,不是神权国家。佛教也好,道教也罢,都得认清身份,适可而止。太子觉得如何?”
拓跋晃起身,抱拳躬身道:“父皇英明。儿臣完全赞同父皇意思。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拓跋焘笑眯眯问。
拓跋晃:“只不过…儿臣听说,不避祖讳、刻史于碑这些事,主要是崔司徒与其手下闵湛、郗标几人的主张,高侍郎那里是有不同看法的…儿臣恳请父皇网开一面,赦免高侍郎这回。”
“哼!”拓跋焘鼻子里哼了一声,道:“刻史于碑,高允心里也许不赞成,却也没反对。至于不避祖讳,高允想法,恐怕未必与崔浩不同。当然,朕也亲口谕示过:务从实录、无需忌讳。这样算的话,朕也有责呢。好了,高允那里,到时看他态度吧。”
“儿臣代高侍郎多谢父皇!”拓跋晃赶紧敲定边鼓。
拓跋焘摆手,忽然道:“朕听说,你手下仇尼道盛、任城几人,仗着有你撑腰,在外面伸手过长。太子你将来是要掌握国家的主子,挑选门下人务必谨慎。在外败坏你名头之流,趁早疏远些。”
拓跋晃浑身一紧,赶忙再次抱拳躬身,道:“儿臣谨遵父皇训示。儿臣…回头定当严查,剔除败类。”
“还有,朕的作风是,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万钧。”拓跋焘盯着下首脑门冒汗的青年道:“这次既然选择了崔浩,他那些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也得查查。这些事,就由太子府牵头吧。”
拓跋晃听了,心里再次震惊。他稳住心神,沉声道:“儿臣遵命!”
“去吧。”拓跋焘最后道。
拓跋晃如蒙大赦,恭敬行礼,然后告退。
出了式乾殿,拓跋晃没有骑马,而是让侍卫找来一辆骖车,爬进车厢里开始琢磨。
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三家都是崔家姻亲。
东宫府招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