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胡朝汉臣(2/6)
东汉时,匈奴人被窦宪将军赶到漠北后,阴山以北、杭爱山以南的广袤区域荒无人烟。
鲜卑族便开始西迁、南进,占据匈奴留下的空地。
渐渐地,他们分成三部: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时人称东部鲜卑、中部鲜卑、西部鲜卑。
他们都建立政权,首领自封“可汗”,政权称“汗国”。
公元315年,西晋朝廷封拓跋部首领拓跋漪卢为代王,建立代国,王城在盛乐城。
盛乐城在后世内蒙林格尔县境内。位于呼和浩特市南40公里左右。
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盛乐城成为首都。
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南迁600里,至平城,并在那里称帝。自称魏国。
后人为了将其与曹氏魏国区分,称之为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灭了北凉,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
到这个时候,北魏境内的民族,主要的就是所谓的“五胡”加上汉族。
而统治阶级是第一位的鲜卑族和第二位的汉族。
鲜卑族以八个部落为主,分别是拓跋氏、纥骨氏、独孤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
西晋“永嘉之乱”后,靠近晋国南部的汉人门阀选择衣冠南渡,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
而北部的大族门阀则选择留在原地,比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留下的这些门阀都有悠久传承。
家族历史经验证明,外族入侵分两种:抢完即走、占领统治。
对于前者,大家族们只有一条路:联合起来抵抗,争取损失最小。
对于后者,大家族们十分清楚:外来者必须依赖当地大族才能形成有效统治。
南下的鲜卑族各支,显然属于后者。
他们想占据晋国原先地盘,驻军、建国、设置郡县、收税…等等等等,不依靠当地汉人,不仅占领意义严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