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一头名为“理查德.帕克”的老虎(5/7)
他不知道这句话伤我有多深。
一个个字就像一枚枚钉子钉进我的肉里。
我握着刀叉,我以前几乎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器具。
我的双手在颤抖。浓味小扁豆肉汤变得索然无味。
”
“您喝点水。”江弦端来一杯热水给聂华苓。
聂华苓抬头看向他,目光带着几分惊喜。
“读起来很有味道嘛。
光看这个开头,我恐怕不会想到,这篇是出自国内作家之手。”
“您过奖了。”江弦自谦一句。
聂华苓端起杯子,喝一口水,而后重新将目光看向这篇稿件。
这个的开篇就充满悬念。
理查德.帕克是谁?
这个开篇就提到的人物角色。
他为什么离开“我”。
“我”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我”会在医院,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
还有,为什么仅仅看到水龙头里的水就会把“我”吓到昏厥?
并且会对侍者的一句话如此敏感?
结合名,以及开头的铺垫和暗示,聂华苓心里马上有了猜测:
这个“我”大概是经历了一场漂流,并劫后余生成功幸存下来。
嗯,这篇应该是倒序的写法。
把事件的结局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聂华苓的猜测马上得到验证。
江弦所写的,就是两层互为表里的叙事结构。
一位苦苦寻求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者有着一段极为传奇的经历,于是千辛万苦找到此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傅三明。
“傅三明住在爱荷华市,他身材矮小、瘦削,只有5英尺5英寸高。黑头发,黑眼睛。两鬓的头发全白了。他说话的时候美国口音里带有顿挫的中国声调,尽管不明显,但肯定有,就像空气中香烟的痕迹。”
傅三明是在京城长大的,他祖籍福建,父亲是一名清朝的官员,家境殷实,家住广善寺附近。
傅三明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家中有一名管家叫“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