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江弦老贼!(3/7)
了江弦最新创作的《最后一个匈奴》。
“从这部作品里,我仿佛看到一位向我走来略带忧郁色彩的行吟诗人,一位周旋于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且长袖善舞的舞者,一位善于讲‘庄严的谎话’(巴尔扎克语)的人。
我甚至生出一种冲动,很想要当面请教江先生:
我不明白,匈奴这个曾经震撼过东西方世界的伟大游牧民族,怎么说声没有了,就从历史进程中消失了?”
在信的后面,聂华苓再一次真诚的对江弦发出邀请。
她再一次解释了“国际写作计划”,表示在这个期间,没有人会约束,你可以写作也可以不写作,参加活动也可以,抽烟喝酒也可以,开各种派对也可以,一切都是自由的。
并且,聂华苓提出,她非常欢迎江弦带几位家人一同前往美国,如有需要,她会托朋友为朱琳办理孕妇所需的特殊签证。
届时,朱琳可以在美国当地进行生产,毕竟这边的医疗条件要更好一些,聂华苓在当地颇有声望,医院里也有认识的朋友。
看到最后,江弦还真有点心动。
没办法,聂华苓的话他没法反驳。
江弦也知道,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地上天国,只有另个人间。
但要说医疗。
这会儿国内确实没法比。
放下这封信。
聂华苓的真诚,以及她提出的条件,的的确确的吸引到了江弦。
如果真按聂华苓这次说的这样。
那么。
一来,江弦不会错过这次“国际写作计划”的机会。
二来,朱琳也能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江弦还纠结着呢。
王濛已经来到了景山东胡同。
初春的空气带着一丝冷冽,王濛熟门熟路的抵达江弦家门口,抬首望了望,大步走了进去。
他也收到了聂华苓的信,聂华苓说了江弦的事情,希望他能帮忙说服江弦。
王濛算是被吓了一跳。
“国际写作计划”名额有多宝贵?
国内从前几年才开始有机会参加,如今一共才参加了3年。
每年都是聂华苓在作协的帮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