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3/7)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3/7)

法模仿的。

    如果王安忆追求那样的东西,按照江弦的方式写,那她将永远都只是江弦门下的一个小喽,永远没办法实现突破。

    章德宁的提醒非常及时,王安忆很快醒悟过来。

    是啊,那毕竟是江弦啊。

    他的语言是很多人公认为艺术的水准。

    她又何苦一定要将他视作目标?一定妄图着对他实现超越呢?

    想通这一点,王安忆苦笑一声,终于觉得心中顺畅许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章德宁和王安忆都很关注《红高粱》这篇在读者以及文化界内引起的反响。

    而阐述江弦必定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并引起极大的轰动的“江弦现象”,也一如往常的被验证。

    《红高粱》横空出世以后,《当代作家评论》这部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的文学评论类双月刊,于1982年第3期上一次性推出四篇评论江弦作品的文章,并全都是对《红高粱》这篇进行专论。

    评论家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的艺术独创性》:

    “惊异于作者江弦想象力的奇诡丰赡,他笔下战栗着、战叫着的半个世纪前的中华儿女,不仅是活脱脱的生灵,而且是不灭的魂灵。”

    李清泉《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

    “我觉得《红高粱》是强悍的民风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驰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红高粱》的某些部分在听觉和视觉上相互参照和相互辉映。”

    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红高粱”》:

    “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在如今正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格外抢眼。”

    作家从维熙《“五老峰”下荡轻舟——读“红高粱”有感》:

    “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小舟”的潇洒之作。

    “五老峰”就是编者按中提到过的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从维熙一句“五老峰下荡轻舟”,将《红高粱》这部在当今时代的文学意义勾勒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