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61章 立足点(1/6)

第261章 立足点(1/6)

    张守仁说起这件事,语气也有些尴尬。

    他们《十月》兴冲冲的把《高山下的花环》拿给冯沐,没想到会在冯沐那里吃个闭门羹。

    如今闹好了,不光文学评论没拿到,冯沐还不同意《十月》发表《花环》。

    这倒不是冯沐故意难为江弦。

    在江弦看来,冯沐的反应是很是正常的。

    冯沐同志就是这样的性格,此前曾因为江弦写“意识流”的事,特意给他写了一封批评信,在信中批评道:

    “广泛写作是好的,但是一味追逐冷门,陷进去不能拔出,并且使其影响你的写作,恐怕就会剑走偏锋了。”

    虽说对他有严厉的批评,但也有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保护。

    江弦是后来才知道的,《京城文学》去年给他出版的《1978-1980江弦短篇集选》,发行以后闹了大幺蛾子。

    他作为后世的人,当然不知道,在1980年以前,只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作家,才能把名字嵌在书名里,以《×××集》之类的规格印在封面上,像《鲁迅全集》《茅盾文集》.

    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已经被市场充分肯定,发行量很大,像《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艳阳天》.

    但作者长什么模样,书上绝不附照片。

    那是这个年代的一种规格限定。

    严到什么程度?

    这会儿就有“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坛排序,但在出文集的规格上,即便老舍、曹禺也轮不上。

    放眼文坛,只有鲁郭茅巴等寥寥几人能享此殊荣。

    结果章德宁就这么敢想敢干,给江弦搞了一本将名字嵌进书名的作品集。

    作品集掀开扉页,不仅有江弦肖像照,还有一些生活照和手迹,完全打破了过去的论资排辈陈规。

    当然,也不光是章德宁一个编辑这么干,1980这一年里,各家出版社全都大模大样地出版起中青年作者名字嵌进书名的作品集。

    刘鑫武也干了!

    总之,江弦的作品集出版以后,很多老作家见书后大为光火,认为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径。

    还是冯沐暗中把这场风波给压了下去,好几个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