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文学评论家(4/6)
儿,推着车子拉着江弦一块儿出去。
江弦本可以不去的,不过他既然决定要捧史铁生,便干脆把好人做到底,他也存着私心,因为史铁生是他分外喜爱的作家。
一月份的京城仍然被寒流包裹,天空还微微飘起了细雪。
《文艺报》的编辑部原本坐落于东四“礼士胡同”,老叫法是“驴市胡同”,明清时候那儿是贩卖驴骡的市场。
嗡嗡嗡期前,那儿是印尼的驻华使馆,嗡嗡嗡结束,给了文化b政策研究室使用,冯沐同志作为《文艺报》的主编,从政研室里挤出了两间房作为《文艺报》的临时办公地。
前年年底,和《人民文学》编辑部一样,《文艺报》就搬去了江弦很熟悉的地方——沙滩北街2号。
这间院子很大,文联的很多下级单位都挤在那间院子里办公。
放下自行车,江弦和章德宁很快找到《文艺报》的编辑部。
《文艺报》编辑部内水深火热,是“反精神wr”争论最激烈的地方,这场事件结束以后,《文艺报》领导全都受到了处置。
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江弦心里有些抗拒这里,所以这也是他第一次过来。
院儿里文艺报社有两处办公地点,其中一处是一座单独的简易小楼房,上到二层的梯子悬在一面外墙上。
木板房,江弦和章德宁踏在梯子上的时候咯吱咯吱直响。
虽然办公条件寒酸,但是自从《文艺报》复刊后,很多中青年编辑人才都成为了中作协和宣传部门的骨干,因而坊间流传着:“调进《文艺报》,犹如鲤鱼跳龙门”、“一入龙门,身价百倍”这一类说法。
正准备进去,一个男同志喊住了章德宁。
胖乎乎,戴眼镜,约莫三十多岁。
“包立民同志!”章德宁喊出了他的名字,给江弦介绍了下,是《文艺报》的编辑。
包立民扶了扶鼻梁上的眼睛,一脸意外的望向江弦,立马认出。
“江弦同志!”
“你好,今天没休息?”江弦自来熟的和他打个招呼。
“没有、没有,我们积稿多、任务重,周末哪有休息。”
包立民领着两人进到办公室,几张办公桌上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