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190章 大人小孩都爱看的儿童文学(4/7)

第190章 大人小孩都爱看的儿童文学(4/7)

   他要是能被人文社出版一部作品,那真是恨不得敲锣打鼓,从京城一路通知到他们广东老家去。

    孔捷生赶紧找到个地方坐下,翻阅起了《米》这篇。

    在最前面,看到一篇王濛所写的序。

    王濛是文坛正当红的作家,是如今中国名气最响的作家,也是文讲所的老师,更是孔捷生在文讲所的指导老师,他每周都要抽出一个空闲,去王濛的家里听讲、学习。

    所以忍不住读了下王濛所写的这篇序,前面大意是讲了一下“意识流”在中国的发展。

    在王濛看来,中国最早的一篇具有“意识流”特征的,是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的《狂人日记》,“5,4”早期的意识流文学,来自“弗洛伊德学说”和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更受到了日本“私”的影响。

    而鲁迅先生曾留学日本,《苦闷的象征》这篇也正是由鲁迅先生所译制。

    后来又有郁达夫、郭末若、徐志摩、茅盾、林徽因一大批文人前赴后继,发扬和拓展。

    时间线空白三十年。

    王安忆母亲茹志鹃所写那篇《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新中国第一篇意识流风格。

    而江弦所创作的这篇《米》,在意识流特征的应用上,已经完成了对茹志鹃,对王濛自己,以及对所有前人的超越。

    看到这儿,孔捷生的心脏不住的开始收缩。

    王濛这句评价,实在是惊世骇俗!

    《米》这篇已经完成了对前人们的超越?

    这些前人是谁,王濛在前面已经写的很明白了,那是文学殿堂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虽然前因条件是“意识流特征的应用”,但这也足够骇人听闻了。

    孔捷生快速的往下继续看去:

    王濛把江弦在《米》中的写法,称作“东方意识流”习作。

    他说江弦不以“现代”排斥“传统”,而是在积极寻找它们的契合点。

    把王濛所写的这篇序看完,孔捷生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

    王濛简直把这篇《米》捧上了神坛。

    孔捷生本身便对“意识流”的习作很感兴趣。

    他写了一篇《海与灯塔》,虽然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