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不挡风挡狼(2/4)
才决定刊发的。”
“反对的声音很大?”
“不小。”王濛扶下鼻梁上的眼镜,“社里的同志倒不是对你有意见,是觉得刊发出去会有风险,有所顾忌。”
“李清泉同志怎么想的?”
“他马上要被调去《人民文学》,伱也应该明白,这种时候,最怕有什么闪失.”
江弦诧异,“那他还力排众议?”
王濛笑了笑,“这也正是我钦佩他的地方。”
闻言,江弦面露思索之色,片刻之后便明白了王濛所说的钦佩是什么意思。
稿子若是真出什么事情,追究下来也是李清泉的责任,他是时任主要负责人,届时他调入其他单位,已和《京城文艺》没什么关联,等于说他愿意为这份稿子担下风险。
这魄力,这胆识。
可不是哪位编辑都有的。
天津。
“俗话说得好,'不到劝业场,枉到天津卫'。”
冯骥才作为本地人,在前面儿带路,后面跟着江弦和李景峰。
仨人在劝业场后门一家卖锅巴菜的街头小铺坐下,冯骥才说这是天津名店,屋小人多,连个凳子都抢不着。
好在他们仨人高马大,江弦和李景峰在一稍松快的角落,守住小半张空桌子,不过没有凳子坐。
冯骥才去买牌、排队、自取饭食,很快端回来,带汤的锅巴、热烧饼、酱牛肉、老豆腐。
热气灼人、口舌生津。
酱牛肉口感醇厚,锅巴菜汤底香浓。
仨人就站在桌前,大快朵颐。
“你们也够忙活的,这都准备过年了,还琢磨座谈会的事儿呢。”冯骥才放下筷子。
“弄完了。”江弦擦擦嘴,“下午就回京城去了,这次来天津,也没带啥礼物,就送你一册《京城文艺》吧。”
冯骥才从他手中接过。
瞥一眼,1980年第2期。
“这还是刚刊发的?”
“我在上面刚发篇稿子,这是编辑部送我的样本。”
“你又发稿子了?”
冯骥才满脸的不可思议,“你那篇《荔枝》不是才在《收获》发表么?这怎么又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