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零章 新飞机和科研的意义(3/6)
缩小一半。涡桨相比活塞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让故障率大幅度降低,维护性明显上升。所以除了对功率极端不敏感,但是对油耗极端敏感的场景,涡轮螺旋桨都能够直接替代活塞式螺旋桨。最后完成的是“涡轴”,全称是“涡轮轴发动机”,将给涡桨添加一个转向齿轮组,驱动与发动机本体平行的螺旋桨。油耗中等,性能最低,通常用于驱动直升机,以及垂直起降飞机。涡轴发动机是较为特殊的需求。在攻关研发设计涡轮发动机的同时,工程院也在同步设计涡轮发动机驱动的飞机。首先将旧的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中,对性能有需求的都换成涡轮发动机,然后再设计专门的喷气式飞机。再一边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一边继续优化调整最初的设计。朱简烜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设计和制造的工匠们持续努力了五年多,实现了几种基本成熟的典型喷气式飞机的量产。首先是“前线战斗机”。不过不是朱简烜前世认知中的“战斗机”,在功能上更接近前世那些具有少许空战能力的攻击机。但是它们被这个世界的工匠和军人称为战斗机。因为朱简烜持续四十年的揠苗助长,大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已经强大到宛如神明的级别了。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实际的空战需求,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单方面输出和对地压制。所以最重要的飞机是对地攻击机,而不是负责空中对抗的战斗机。甚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空中对抗的概念。正式定型编号“新战一型”的这型飞机的外观,看上去与美国五十年代的A4天鹰攻击机非常类似。因为朱简烜觉得机头进气很丑,所以采用了天鹰和F9F-6美洲狮类似的进气设计,进气口位于翅膀与机体的连接处。飞机的各项参数也与天鹰非常接近,长度12米,翼展12米,最大速度每小时9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最大载重量4000公斤。这个新战一型,当然不是大明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此之前其实造了一些类似德国二战的ME262和TA183,以及类似英国的流星等更早期和初级的喷气式飞机。但都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和指示,停留在了摸索、验证、试验阶段,并没有考虑大规模量产。因为大明不是二战的德国和英国,并不急切的需要将不成熟的技术用于军事上,期待其在极端恶劣的战场上获得优势。大明不但没有那种冒险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