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12章 各学派的顾虑(1/5)

第412章 各学派的顾虑(1/5)

    不能怪赵禹冷血无情,又或是不顾及同门情谊;实在是诸子百家当中,仍存在于人世间的几大显学当中,法家实在是太过于特殊。那如今汉室,自开国以来得执政学派:黄老学举例;黄老学的基本盘,无疑是贵族。而且是大贵族。不说是王公、皇室一级,也至少是权力金字塔顶尖的那一批人。只有那一批人,才有资格、有机会接触深奥晦涩的黄老学;换而言之,只要牢牢抓住这一批人的心,黄老学就衰败不下去。过去这几十年,黄老学盛极而衰,也正是因为曾经,视黄老学为人世间不二真理的顶级贵族们,开始出现‘异端’了。——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随着贾谊、张苍师徒,以及儒皮法骨的晁错,儒家开始在权利金字塔尖具备影响力、话语权;又比如文、景两代天子在位时期,先后出现的张释之、晁错,乃至现任廷尉赵禹等人,让法家也开始跻身庙堂之高。蛋糕就那么大;话语权也就那么多。过去,无论是权力的蛋糕,还是决策层面的话语权,都是被黄老学所独享。等儒、法崛起,开始瓜分蛋糕和话语权,黄老学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衰败了。当然了,除了基本盘被动摇,黄老学的衰败,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人才培养周期。相较于其他诸学,黄老学培养人才的周期,实在是长到令人发指。就说某个贵族子弟,记事儿的年纪识字开蒙,十几岁就开始研读黄老学说,顺风顺水学到四五十岁了——恭喜你,成功达为‘黄老学才俊’的入门成就;等六七十岁,外加天赋异于常人,这才勉强能跻身‘黄老之士’的行列。至于学问大成,乃至于成为黄老巨擘,没个八九十岁,根本就不可能。没办法;黄老学说的理论框架太过宏大,理论思想又太过晦涩难懂。单就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不过六个大字,没个三五十年的人生阅历,就别想参悟出个什么名堂。而类似这样的六字真言,黄老学说有成千上万……在这个国民综合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贵族也普遍活不过五十岁的时代,黄老学的没落,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再说儒家。相较于黄老学‘专盯顶级贵族’的高端市场定位,儒家的基本盘,则是范围更广的地主豪强群体。所谓耕读传家,说的就是儒家最欣赏的、有一定文学传承的大地主。什么仁、义、礼、智、信,说一千到一万,都是儒家在为广大地主豪强,提供剥削底层穷人的思想工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