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难题接踵而至(1/5)
“转告丞相,不必再来请示朕了。”“凡应考士子,无论出身、履历,皆以科考成绩为主。”“——功侯贵戚子弟,无条件通过第一轮;”“凭自身学识通过第一轮的,第二轮加二十分,凭自身通过第二轮的,第三轮加十分。”“凭自身才学通过三轮的,独奏与朕知。”…“此外,应考士子之名讳、籍贯,又所学、师承,皆拟为册录。”“如此,凡我汉家有识之士,便算是单成一册,为朝堂所知之也。”如是说着,刘荣便将手中名册递还给汲黯,重新投入到了面前的疏奏批复工作当中。从报考名录中找历史名人,对刘荣而言意义不大。因为有真本事的人,无论其是否‘垂名青史’,都会出现在最终的通过名单上;没能通过考试的,即便是历史名人,也绝对是名气大于实力的水货。毕竟此次考试,刘荣出的题都不算难。尤其第一轮,与其说是针对知识分子的考试,倒不如说,是甄别读书人和文盲的筛选。但凡是真的读书人,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就不可能通不过第一轮。即便之后的第二、第三轮,也都是相当基础的文化测试,考验的也不外乎文档理解、总结归纳,外加基本算术,以及基础论述。刘荣不相信能凭文才垂名青史的人,会连这种小学三年级的考试都无法通过。一边整理着奏疏,刘荣一边也不忘针对即将开始的科举,补充一些细节。“还有,告诉丞相。”“——儒家出身,籍鲁地,治《周礼》者,非惊世之大才,则不录;”“——治《周易》者,但有师承,皆录;”“——墨翟之后,学有所成者,皆录少府。”“——申商、黄老等学……”话说一半,刘荣略有些迟疑的顿了顿。最终,还是释然般摇了摇头。“罢了;”“无论其出身、师承、所学,都在笔下见真章吧。”“凡考试合格者,都……”“——咳咳,治《礼》的鲁儒,还是尽量别要了。”“余者,便按章程来吧。”言罢,刘荣便头也不抬的稍一抬笔,示意汲黯退下。科考在即,刘荣要做的事很多。即便抛开朝中其他事——如公卿改制、禁卫体系改革等其他事物不算,单就是科考本身,刘荣要忙的事也非常多。比如考场;此次考举,从公布考试日期,到考试当天,满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理论上,那些距离长安较远的地区——如南方荆吴、长沙,北方燕、代地区的士子,都是来不及赶到长安的。若非刘荣动用八百里加急的军事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