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踏准风口成巨富> 第1532章 岛国经济的昏招(1/3)

第1532章 岛国经济的昏招(1/3)

    左冷月所说的情况,李舜也是有所了解的。说到底,这个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阳谋。1997年底,寒国即将债务违约,也可以说寒国即将国家破产。



    经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艰苦谈判,寒国政府无奈的同意了,代表欧美资本家利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苛刻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同意,分批贷款570亿美元给寒国偿还外债。



    与IMF签订的条款中,就有一条是对寒国经济敲骨洗髓的条款。就是允许外资持有寒国上市公司的股份,从26%扩大到了50%。别看条款规定有一半的股份将拱手相让, 其实已经是寒国民众努力的结果。



    原计划,欧美资本是希望能最高持有寒国上市公司51%股份。这样的话,国外资本就可以控制韩国公司。别看50%与51%的股权看似差距只有1%,但在话语权上却是天壤之别。



    占股51%的股东,通常会被认为对公司拥有了相对控制权。而相对控制权,其实已经代表了掌控了公司大部分的权力。



    首先,相对控股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上拥有一票否决权。这样就可以对某些决议,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在相对控股模式下,公司股权相对分散,有助于形成权力平衡。



    面对国外资本打的如意算盘,寒国民众自然不愿意乖乖就范。于是,大批民众开始集体走上街头抗议。他们纷纷表示:宁愿与阿根廷一样的破产,也不会同意让外资持有51%股份,从而控股韩国企业。



    迫于社会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乖乖让了这1%的股份,变相的放弃了相对控股权。虽然IMF,并没有达成自己的最终目的。,但还是为国际资本大举进入寒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寒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入到了谷底。也是众多外国资本进入寒国股市,分一杯羹的最佳时期。于是华尔街的那些资本家们,开始大举涌入到了寒国。



    他们玩的,差不多都是同一个套路。就是借着寒元急剧贬值的档口,动用大批的外汇兑换寒元。然后就可以很轻松的买入寒国的上市公司股票,做起寒国若干支柱性企业的股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