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天唐锦绣> 第两千四二章 事后补救(2/5)

第两千四二章 事后补救(2/5)

忧。”



    至于坐视房俊战败、使其战后遭受清算,却是想都没想过。



    一则房俊之能力早已得到公认,被称为“贞观勋臣”之下第一人,精通火器战略、百战百胜,岂能认为吐蕃人亦或大食人能够战而胜之?



    再则,无论河西、西域,都是帝国最为重要的战略区域,一旦出现闪失整个帝国根基都将遭受震荡,到那时不仅仅是房俊的罪责,亦是他这个中书令的失职。



    损人而不利己之事,傻子都不会做。



    李承乾点点头,吩咐道:“赶紧颁布诏令吧,将卢国公从河西调回,警备京畿。”



    刘洎心中一动,明白陛下这是打算趁着房俊不在长安,将程咬金调回取代其地位,同时镇压左右金吾卫……



    “陛下放心,微臣回去便办妥。”



    “嗯,若是无事,爱卿马上去办吧。”



    “喏。”



    待到刘洎离开,李承乾叹了口气,微微摇头。



    随手将桌案上那份奏疏拿起来,展开又看了一遍。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历经今日政事堂之交锋,这句话的含金量再度攀升。



    刘洎其人之能力无需怀疑,否则太宗皇帝何以东征高句丽亦要将其待在身边充当侍御史,且照顾起居?



    可有些事情非是天资出众便能办的更好,未有亲身之经历,难以了解其中之真谛。



    若非从未下沉地方、治理州县,积攒经验,何至于在政事堂上一再犯错,不仅被军方打击威信,甚至还要遭受文官同僚之背刺?



    说到底,未有显赫之政绩,难以服众。



    但现在他需要刘洎这样一个服从性极高的中书令,以此通过刘洎来掌握文官系统,所以这份奏疏只能暂且束之高阁,待到将来威望提升、局势缓和,再将其拿出来予以实施。



    再好的政令,也要因地制宜、符合局势,否则一味予以推行,反倒容易办成坏事。



    *****



    仁和三年,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