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天唐锦绣> 第64章 炼钢歧途(2/4)

第64章 炼钢歧途(2/4)

破炉子炼铁都费劲,炼钢就更不能指望了。



    当初要是学理科就好了,炼铁、炼钢、烧水泥什么的,搞不好能推动唐朝就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哦,对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来着?



    好像是蒸汽机……



    话说蒸汽机这东西原理简单到爆,难的是材料不容易得到和工艺达不到标准,总体来说,貌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出来。



    呃,想远了……



    房俊瞅了瞅炉膛里残存的煤渣,失望的叹口气。



    用煤炼铁,大概是中国古代的专利了吧?失败的专利啊……



    古代冶铁业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大概是因为铁矿质量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铸铁技术的缘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苏轼曾做过一首《石炭行》,盛赞用煤炼铁的好处。他认为用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还可以节省木炭,提高炉温。确实,煤有这两个好处,它还降低了炼铁的成本,煤比炭便宜多了。



    然而冶铁最可怕的杀手——硫,就潜伏在煤中。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铁器冷脆现象很严重,严重制约了铁器的发展。



    所以,用煤炼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错误,将整个冶铁行业带上了歧途!



    其实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炼制焦炭,用焦炭来冶铁。



    但是古代人不会炼焦。



    房俊又想了想,焦炭是怎么炼出来的?嗯,他也不会……



    不过他知道焦炭是把煤放在一个密封的环境里使劲儿烧就对了,水泥也是烧出来的,玻璃还是烧出来的,瓷器依然是烧出来的,……



    难怪人们常说,“火”的使用是文明的标志,原来如此啊……



    虽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烧,反正烧就是了,可这劲儿的烧,变着花样的烧,总有一天能烧出来。



    房俊无奈,再一次感叹“学好物理化,穿越到哪儿都不怕”的真谛。



    这次来铁匠铺,不是视察炼铁炉,而是验收前些日子在房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