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父亲的事业(2/3)
理由等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个月,钱要不到。货因为合同原因还,必须交。
而厂子开工需要买各种原料,支出各种加工费,这些可都是现金付出。
没办法,只能各自硬着头皮,从家里拿。这下把,几个合伙的工友口袋里,都逼空了。
后来发现情况不对,每次问曹建,他都是支支吾吾的,大家也就起了疑心。
父亲赶紧托人,去对方厂里问询。得到答复让众人大吃一惊。
钱早就付出了,曹建重新提供了一个新账号,给对方厂那些货款都已经打到那个账号里去了。
大家急了,这才一起逼问,曹建钱的去处,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全赌输了。
最后无奈,曹建把家里的几样电器,抵押给了大家,自己也连夜消失了。
一晃眼几十年,都没有在本地出现过。
其他一起创业的工友,也只能去自己原先的厂里说好话,重新进厂上班。大家的第一次创业,也就这么夭折了。
九十年代初对个体经济,是一个鄙视的态度。感觉这就是不务正业,是离经叛道。
其他吃着大锅饭,安逸的工人都在议论纷纷,已经让父亲他们很是头疼。
关键这事,还被厂长在大会上,拿出来当作反面典型来对比在职工人。
大谈社会主义工人的觉悟,什么爱岗敬业,什么资本主义自由思想。搞的父亲他们一个个都下不了台。
有两个停薪留职,自谋出路的工友可能被感化了,开始积极,向组织,向厂长靠拢。
结果几年后,厂子黄了,满脸正气的厂长也因为贪污进去了。
工人们全体下岗,他俩也错失了创业的最佳机会。
同时本身,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只能做一个默默蹬车的三轮车夫。这个就是命!
其实曹建这个人,还是有点水平的。虽然技术不咋地,但胜在,为人处世的面面俱到。
要知道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可不是考上的,而是街道单位推荐的。
能被推荐的,首先家里必须成分要好,这个是先决条件。
其次,为什么组织什么会推荐你?还是要靠自己会做人,会办事。